【清明憶故人·網(wǎng)絡寄哀思】換個方式說思念

燕子來時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又到一年清明節(jié),對親人的思念格外強烈。

自從父親去世后,家里的房子上了鎖,每年回鄉(xiāng)的日子從春節(jié)改到了清明節(jié)。這兩年,由于疫情的原因,不能回去給父親掃墓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
在網(wǎng)上看到有很多祭掃新方式,不燒紙、不焚香,同樣可以寄托哀思。把對親人的思念和寄語寫在特殊水溶紙制成的信箋上,輕輕送入水池中,隨著水波紋的晃動,幾十秒的工夫,寄托哀思的信箋就漸漸溶化,最終溶入水中、化為無形。把思念寫在寄語卡上,系上黃絲帶表達祈福心愿。將寄語寫下,投入“時空寄語”信箱內,用時光對話的方式,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。

寄托哀思不一定非要到墳前燒紙,這些祭掃方式既新穎又環(huán)保,讓我的心多了幾分平靜。父親去世時,一個朋友說只有好好生活,才能讓父親放心地走。將父親的教誨化為生活的動力,是最好的思念。

記得我十幾歲時,每年秋收父親都讓我到地里幫忙,把玉米裝進麻袋里,再用細繩扎上袋口。父親說,袋子不能裝得太滿,留出系袋口的位置。繩子要扎活扣兒,這樣拉回家后,倒袋子時方便解開。我一邊系袋口一邊問父親,這樣行不行,父親總說好,可是每次在裝車前,我都看到父親把我扎的袋口,解開再重新系一遍,父親說系得太松容易散開,路上顛簸玉米就會掉出來。

有一年回家,臨回城時在家門口等車,正趕上立秋前種白菜,園子里前一茬種的是豆角,剛拉秧的豆角架放在大門外院墻邊,豆角秧上還有很多沒來得及吃就老了的豆角,皮泛白豆也硬了。我問父親這些豆角都不要了嗎?父親說豆角老了,農活多沒時間弄,就不要了。我說這些豆子煮粥還是挺好的,您有空時摘下來給我留著吧。父親答應了。

半年后,父親因感冒導致肺炎永遠地離開了我們。在整理家里雜物的時候,我看到一袋子蕓豆,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花蕓豆。我仿佛看到父親翻著干枯的豆角秧,一根根摘下豆角,又從豆莢里一粒粒剝出豆子。

言傳身教、耳濡目染,父親在平常小事中的耐心和認真,始終溫暖和激勵著我,也正是這些小事,處處都飽含著生活的智慧和濃濃的親情,讓我久久不能忘懷。

春日里的清明節(jié),萬物更新,生機勃發(fā)。特殊時期的新祭掃方式,讓我回鄉(xiāng)掃墓的執(zhí)念,有了很大的轉變,在線云祭掃、寫一封信和父親說說話,這樣的清明節(jié)也挺好。重要的是用愛和希望裝點生活,把自己的日子過好,讓父親放心。

作者:吳艷玲

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立刻刪除。
新化月報網(wǎng)報料熱線:886 2395@qq.com

相關文章

你可能會喜歡

最近更新
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