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(yǎng)生帖來了!立秋后這幾個健康誤區(qū)要避免

立秋后,天氣逐漸轉涼,正是呼吸道疾病、心腦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發(fā)期, 自治區(qū)中醫(yī)院急救中心主任、中醫(yī)專家馬駿麒介紹:根據中醫(yī)“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”的理論,秋季養(yǎng)生得當,對于健康過冬有重要意義,但是不能陷入養(yǎng)生誤區(qū)。


(相關資料圖)

誤區(qū)一:“春捂秋凍”

“春捂秋凍不生雜病”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,但是要因人而異,老年人、兒童、心腦血管病患者、慢性腎病、胃病患者不宜“凍”,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“凍”的適度。

馬駿麒說,夏末秋初時節(jié),氣溫開始下降,卻并不寒冷,這時是“秋凍”的最佳時期,適合耐寒鍛煉,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,使機體自然過渡到冬天,增強抗病能力,減少疾病的發(fā)生。

抵抗力較弱的老年人、兒童,以及本身有氣管炎、過敏性鼻炎、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群, 應注意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服,但也不用過早穿得太厚實,適度即可。

誤區(qū)二:“貼秋膘”

“貼秋膘”以備過冬御寒之用,已不適合當代人的飲食結構,亂“貼”會適得其反。

馬駿麒解釋說,現(xiàn)代人的飲食結構不同于古人,日常飲食已經可以保障我們攝入足夠的脂肪、蛋白質和營養(yǎng)。對于體重屬于超重肥胖的,肥甘厚膩之品要少吃,不僅不能“貼秋膘”,反倒要注意減肥控制體重。對于體重偏低的,可在醫(yī)生指導下或者調理脾胃后適當進補。尤其是老年人,患有高血壓、胃腸疾病等人群不宜“貼秋膘”。

誤區(qū)三:多進補

適當進補有益健康,但不可濫補,不可虛實不分,忌以藥代食,藥補不如食補。

馬駿麒稱,“多吃補藥,有病治病,無病強身”是不科學的。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,可引起腹脹、不思飲食;過量服用維生素C,可致惡心、嘔吐和腹瀉。

秋季適當進補強身健體,但進補不可亂補,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。中醫(yī)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,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。 

誤區(qū)四:多喝白開水

對付“秋燥”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就是“喝水”。但是只喝白水也不好,大量的白水會沖淡胃液,打亂體內的電解質平衡。

古代良方:“朝朝鹽水,晚晚蜜湯。”白天喝點淡鹽水,能讓體內水分不輕易流失且能維持身體的鹽分平衡;而夜晚喝蜂蜜水又可以起到潤肺養(yǎng)肺、潤腸通便的作用。

為了防止“秋燥”,飲食宜多吃一些清潤、溫潤為主的食物,如芝麻、核桃、糯米等。還可適當多吃些辛味、酸味、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水果蔬菜,如白蘿卜、胡蘿卜等。為防止皮膚干裂,洗澡時間不宜太長,水溫以24~29℃為宜,浴后抹護膚品滋潤皮膚。

誤區(qū)五:大量運動 

秋天人體的精氣都處于收斂內養(yǎng)階段,不宜大量運動,運動量應由小到大,循序漸進。鍛煉時以身體有些發(fā)熱、微微出汗,鍛煉后感到輕松舒適為標準。 

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不適合中老年人,宜選擇游泳、太極拳、八段錦等比較輕緩的運動。最好選擇一早、一晚進行鍛煉。注意運動前要有5~10分鐘的暖身運動,運動后也要有數(shù)分鐘的緩和運動。(丁文)

關鍵詞:
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立刻刪除。
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:886 2395@qq.com

相關文章

你可能會喜歡

最近更新
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