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熱訊:成都這個“馬路菜市”,擁有朋克風的咖啡館,裝著街巷里的人生故事

拔地而起的摩天高樓是城市的華麗外衣,也是其狂飆突進的證明。但每個看起來都很像的城市表面下,永遠會有一份屬于“柔軟”的力量。它吸納眾多,無所不包,始終是希望的體現(xiàn)。

在中道街感受一天,會發(fā)現(xiàn),城市真正的魅力在于它是柔軟的。沿著成都紅星路二段,從慶云西街拐進去,有一條被麻柳樹蔭覆蓋的街道,這里便是中道街。這里既是一條人車通行的開放街道,也是一個匯聚著四方商販的“馬路菜市場”。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,這里矗立著一間有些格格不入的朋克風的咖啡館。更想不到的是,它的前身是一個雞棚。

老舊的居民樓,裝修別致的咖啡館,沿街小餐館,喧鬧的往來人流,各色的菜攤,還有雞鴨魚肉,看似“格格不入”的個體,卻又自然包容相匯。


【資料圖】

當然,相匯于此的還有每一種人生版本。

這里,容許每一種聲音的喃喃自語。

▲上為菜市,下為街尾的咖啡店

7:00

這里是鮮活、煙火彌漫的早市

趕在第一波人流到來前,商販為賣貨做足準備,人流聚集時,小街上將有超過30家商販,街道兩邊會擺滿新鮮時蔬,包括圓滾滾的土豆壘,成捆帶著露水的青菜,沾著黑泥的粉嫩蓮藕,熱熱鬧鬧,挨挨擠擠。菜店外,三三兩兩蹲著來自城郊的農民,叫賣自家的新鮮農產品。

這條街不僅有“格格不入”的咖啡館,包容之處還在于——它還是一個“馬路菜市場”。

凌晨3點,東方未明。城市還在熟睡,豬肉檔的劉哥摸索著起了床,趕往城郊的屠宰場。

當豬被送到屠宰場后,他會圍繞它們走動,觀察它們的外觀和行為,以確定哪些是最健康、最結實的。一只充滿生氣的豬通常皮膚光滑、無疤痕病瘢,眼睛明亮而充滿活力。

豬肉販的經驗是寶貴的,這是劉哥跟著老師傅學來的。他自小不愛讀書,“只能靠賣力氣。”從業(yè)五年來沒睡過一個整覺,但一想到妻子和一雙兒女,他逐漸認定勤奮才是唯一。

勤奮回報給他的,是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”的踏實感?!俺鲆惶鞌偙阌幸蝗者M賬,不管收獲多少,至少不會空手而歸?!?/p>

“雖然沒文化,至少真誠待人不會錯?!边@是劉哥摸索出的道理。足斤足兩,貨靚價優(yōu),抹個零頭便可建立友誼。如此一來,顧客也照顧他家,外出旅游還給劉家小孩捎來禮品。豬肉檔不過兩平方米大小,撐起了一個家庭。

七點鐘,當劉哥帶著宰好的肉回到檔前,街上天光漸明,小商小販漸次出現(xiàn)。

一個小時前,家住城北郊區(qū)的鐘老夫婦坐上最早一班的公交,竹簍里裝著自家的鮮胡豆。

中道街菜市人多、賣菜快,老兩口走到街口的電線桿下,背簍一卸,板凳一搭,也不吆喝,只在人靠近詢問時,愛撫一般地撈起胡豆,“看這多么好,又肯耙又回甜。”

中道街菜市有著它的獨特之處,說是菜市,其實是一條可以人車通行的開放街巷。今年3月,街道城管特地規(guī)劃出了臨時便民經營服務區(qū),劃定標線,約定好時間。商販農戶們有了經營之地,也減少了對人車通行的影響。這是城市治理給予的一份善意和包容。

58歲的王大姐來自河南,板車上賣著紅棗枸杞等干貨。和人對視的時候,她眉眼彎彎地笑起來,“嘗個棗兒吧!”為了把吃穿用度降到最低,她和丈夫住在面包車里,白天倆人分頭賣貨,攢下來的錢全部寄給在天津讀研究生的兒子。王大姐計劃著,等兒子日后成家,自己便可以幫著帶孩子,結束車上的奔波。

五步之隔外,年輕的涼山姑娘沙馬背著剛周歲的女兒,只顧蹲著用刀剝板栗。沙馬接手板栗攤沒幾天,還不好意思吆喝。或許女兒招惹了目光,來來往往的大爺嬢嬢們因此愿意停步。作為留守兒童長大的沙馬,不同意把孩子送回老家,乖巧的女兒幾乎不哭不鬧,伏在媽媽柔軟的脊背上,一天天地成長。

九點的時候,街上迎來了最多的人流。此時,刀落砧板的聲響中,肉塊閃動油亮的光澤;前一秒還在奮力拼搏的花鰱,已經落到了人們手里提的塑料袋中。

熟人見面,塑料袋搭起了寒暄的橋梁?!澳憬裉斐允裁??”話題一開,就能互相比較袋里的菜式、價格、討論時下的行情。塑料袋里,能夠端倪出一個人家餐桌上的風味菜譜。

13:00

這里是喝咖啡、擺龍門陣的小天地

忙了一上午的小販們可以在此時聊聊天。到了下午時分,街尾的咖啡店將迎來忙碌時刻。

顯得“格格不入”的咖啡店最終融入到了這條老街。紅磚瓦片保持著建筑結構的裸感,屋頂上金屬質感的飛船寫著店名。

從下午1點左右持續(xù)至4點,街尾的The Burrow陋屋迎來一段忙碌時刻。

這里前身是個雞棚,現(xiàn)在是個頗具魔幻風格的咖啡館,形如《哈利波特》里的羅恩家——看似扭曲而不真實的小屋,充滿故事感的老物件,住著一個極度包容度的溫暖家庭。

它的出現(xiàn),似乎與周遭的環(huán)境格格不入——你能想到這是開在與雞鴨魚肉相鄰,被各色攤販環(huán)繞,身處周遭簡陋的環(huán)境中嗎?

2018年,還在傳媒學院讀書的東北男孩常泗泓就在校園里開了第一家咖啡店,但是業(yè)績一直不理想。而后,他到全國各地走訪了許多咖啡店和咖啡人?;氐匠啥迹腥讼蛩扑]了中道街深處的廢舊雞棚。

他第一次來這條街上,被喧囂的人聲緊緊包圍,老街粗糲的質感撲面而來。他驚喜不已,“太好了,這個地方我一定要拿下來!”

去年夏天,咖啡館開業(yè)了。

在他看來,喝咖啡本身就是和買菜做飯一樣日常的事情,因此也應該沉浸在市井深處??Х瑞^的社交屬性,在陋屋被發(fā)揮到極致。因為位于春熙路和339電視塔之間,許多時髦年輕人常常來這里打卡。

陋屋的室內空間只有17平米,但是門口和馬路對面都是天然的外擺場地,于是年輕人端著咖啡就坐在馬路牙子邊。隔壁賣魚的阿姨也忙里抽閑,專程來體驗一把。

開業(yè)不到三個月,陋屋吸引許多慕名而來的顧客,在社交平臺上更是被反復“提名”。

“沒有想到陋屋會這么火,我覺得或許是因為它的不可復制性和去同質化。”常泗泓說,相比于在社交平臺上的走紅,自己更注重咖啡館長久的生命力。菜市場氤氳的人氣賦予了這條街自在的氛圍,讓任何人都能夠通過一杯咖啡,輕松地享受陽光、樹蔭和安寧的午后。

為了不打擾居民休息,陋屋不賣酒,只提供咖啡品類。咖啡館和周圍商販常常你來我往,有時從菜店借來修理工具,有時把廢舊紙殼子送給商販。隔壁菜店66歲的老板娘柏阿姨獲贈過一杯咖啡,雖然“一晚上都沒睡著”,但她還是連聲夸贊“味道很香,和年輕時喝的一樣”。

咖啡館顧客孫晨覺得,這個環(huán)境最寶貴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完美?!八且粋€城市露出 ‘破綻’ 的地方,它的確有些角落不精致,甚至不美,和那些標準劃一、玻璃房子里的建筑不同?!?/p>

孫晨來自新疆,有過幾次不算成功的創(chuàng)業(yè),目前還在尋找下一個方向。他感念于成都這座城市的容錯率,“失敗了也不會如墮萬丈深淵?!彼ミ^許多超大城市,那里有不少炫目的標志性建筑,但是往往很難找到一個可以讓人示弱的空間,讓人感覺到屬于這個城市的一份子?;蛟S真正讓人幸福的,是即使有缺陷、不完美的人,也能在城市中找到一席之地,“我覺得城市是這樣構成的?!?/p>

不遠的地方,87歲的居民熊婆婆和她的老姐妹坐在樹下聊天。她們見證了這條街的成長,從“一排瓦片房”“看著栽起來的樹苗”到如今的“車水馬龍”。兒女們在異地生活,留下她們獨自在家里,三三兩兩結伴出門。

菜市場里,新鮮事物不斷上演,隨季節(jié)流變的街景,提醒著她們四時的變化。終日的熱鬧,多少填補了這些老人暮年的時光,他們也愿意接受這些“新東西”的出現(xiàn)。

18:00

這里是收攤后的溫馨自留地

連鎖超市進入中國20多年,菜市場也沒有消失。它有自己呼吸的節(jié)奏、運行的方式。菜品大減價,拉開了夜晚的序幕。

大約從五點開始,就有人陸續(xù)等在菜店前,待老板吆喝一聲“相因賣嘍”,掃貨的大媽們便個個身懷絕技,略瞟一眼,食材優(yōu)劣了然于胸;思緒如飛,買什么食材做什么菜運籌帷幄;口舌如電,價貴了量少了據理力爭。降價的吆喝聲,阿姨們的交談聲,稱重的碰撞聲……組成了黃昏的交響樂。

蔬菜被分成小筐擺在地上,只要一元一筐。胡蘿卜、青椒、折耳根,在筐里挨挨擠擠,多得幾乎溢出來。運氣好的時候,甚至還能發(fā)現(xiàn)甜椒和蘆筍的“倩影”。

“有些老人特別節(jié)儉?!辈说甑陠T是個打扮靚麗的年輕姑娘,理解卻很深刻:每個人各有各的活法,你看著我太儉省,我自己卻得意。

風風火火,只為給家里人張羅一桌子好菜。有滋有味,樸素的日子也能過得活色生香。

推三輪車賣咸菜的劉阿姨收工之后,也去買一些便宜菜回家。她生來只有一只完整的臂膀??抠u物美價廉的自制咸菜,幾十年來,她在這條街上有了顧客和朋友,也撫養(yǎng)大了兒子。前幾年,還給兒子付了房子的首付。

她的家就安在附近,每天都在街上來回。她說,“我很喜歡這個菜市場?!?/p>

傍晚飯點,各個店里飄來了菜香。因為凌晨5點就要去進貨,許多菜販干脆住在店里。

吃過晚飯,桌子趕緊騰出來,便于孩子學習。許多父母在生意間隙狂補教輔,如此才能輔導孩子日益精進。他們終日扎根在這里,兒女便可以從這里走出去。

當豬肉檔的劉哥還是小劉的時候,曾遠赴新疆打工。那一天,他在電視屏幕上看到了鋪天蓋地的汶川地震的新聞。他邊看邊流淚,“這輩子最恨自己沒有去當兵?!比缃袼畲蟮脑竿褪前褍鹤优囵B(yǎng)成軍人,“哪怕吃苦流血,他的一生要過得有價值?!眱鹤映煽儾⒉话渭?,但他說,能養(yǎng)一個正直愛國的孩子,也非常驕傲。

在許多敘事中,菜市場常被當作一個“即將被淘汰”的角色,但這里也有摩天大樓理解不了的生命力。

它曾是城市的傷口,也是城市的風景;它幽默輕松,但背后是生活嚴肅的底色;它有瑕疵,但時刻治愈人心……

夜里12點,城市即將睡去,中道街還有幾家餐飲店開著。外賣小哥奔忙著取餐,最晚的要跑到清晨6點。芋兒雞店的老板老陳在這里開店20年,他認定自己會在這里一輩子。雖然辛苦,但他覺得老主顧們需要他,他也需要一個歸宿。

常常要到凌晨兩點才能送走最后一位食客,老陳拉下電閘,鎖好門窗,回到街后的一隅租房中。在那里,有已然熟睡的妻子,有一盞燈為自己長亮。

紅星新聞記者 杜玉全 實習記者 張芷旖 攝影記者 王效 王勤

編輯 陳怡西

關鍵詞:
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立刻刪除。
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:886 2395@qq.com

相關文章

你可能會喜歡

最近更新
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