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信從學會處理不自信開始

“小文就是不自信!從小他就缺乏勇氣、害怕失敗。騎自行車、游泳、溜冰,明明快學會了,就是不敢獨立嘗試,怎么鼓勵也不行?,F(xiàn)在這么大了,還總是有畏難情緒,遇到困難就想放棄,這可怎么辦呢?!”青青拍著咨詢室的沙發(fā)扶手,大聲地控訴9歲的兒子小文。

小文四年級,成績始終在中等線徘徊。青青想了很多辦法,上輔導課、請家教,小文看上去也很配合,成績卻一直沒有提高。

焦急的青青和老師溝通,老師反映小文很聰明,學習也很認真,只是一遇到難點的題目就“僵住了”,不能靈活思考,似乎是害怕什么。青青不理解,“有什么好怕的呀?只是做一道題而已!這樣試試那樣試試,大不了做錯了唄。”

青青問小文,你害怕什么呢?為什么會害怕?小文嚅囁地說不出來。

青青想了很多辦法鼓勵小文,失敗是成功之母啊,要勇于嘗試接受挑戰(zhàn)啊。她還買了很多名人傳記,希望小文能夠突破膽怯。老師建議青青帶小文做一些增強意志、挑戰(zhàn)極限的運動,青青為小文選擇了攀巖,希望能讓他感受到突破。沒想到小文站在巖壁前,只是反復說“我害怕,不想上去”,青青和教練再三保證設施很安全,教練會陪你,媽媽一直會在下面看著你……小文就是執(zhí)拗地不肯邁出一步。

這個場景讓青青回憶起小文幼兒園學游泳的經(jīng)歷。

小文4歲時,青青給他報了游泳課,小文穿著救生衣,學會了蛙泳的動作,教練建議他自己游幾下。青青解開了小文的護具,讓他試試,誰知小文把住池邊堅決不松手,無論青青怎么鼓勵,都是說“我怕”。青青看到一起上課的很多小朋友都能自己游了,甚至有些人動作還沒有小文標準,卻也在輕松地撲騰,她心里越來越火,一把推開小文的手,大聲吼他:“怕什么怕!這么多人看著你,還能讓你淹死么?”

小文驚恐地看著媽媽,在水里一邊咳嗆一邊撲騰,終于可以“游了”。但這個“突破”并沒有讓小文開心,他一直不喜歡游泳,能不去就不去……“難道我給他帶來了傷害,直到現(xiàn)在都不愿意克服自己的恐懼?那可怎么辦哪?”青青不解地問。

“你覺得小文究竟是怕什么呢?”咨詢師問。

“誰知道啊!就是天生的弱點吧。我自己小時候也膽小,害怕的事情很多,總被家里人和同學笑話,慢慢長大才好一點,所以我特別不愿意小文也這樣。”

青青停頓了一會兒說,“我總覺得,自己膽小是因為沒有人鼓勵,沒有人保護,那現(xiàn)在我也保護他鼓勵他了呀,為什么他還是不能勇敢一點、自信一點呢?”

“回到你小時候害怕的時候,當時你心里是什么感覺?”咨詢師問。

青青頓住了,“我不知道……我只是一直認為,自己就是缺乏保護和鼓勵,只要有了,肯定會不一樣的?,F(xiàn)在想想,如果那時有人對我說,這有什么難的,別怕,沒事,試試吧……”

“其實也經(jīng)常有人對我這么說,但我依然是害怕。而且我心里覺得,他們根本沒有理解我,因為對他們來說,的確不難……他們那種鼓勵,其實是在催我,希望我不要拖大家后腿??墒牵瑢ξ襾碚f,當時真的太難了,沒人知道我心里多么害怕、羞恥、孤單!我覺得自己太差勁了,人人都敢就我不敢,在眾目睽睽之下,想動也動不了!”

青青說不下去了,想到小文可能也是這樣的感覺,她沉默了很久。

重新體驗自己的“不自信”之后,青青不想再去push小文。她和小文一起做題,小文覺得困難,不想再面對時,青青說,“等會兒再做吧,我們先出去走走,也許過會兒就有新思路了。”

青青和小文走進小公園,看到練跳繩的一個小姑娘,她總是不能手腳協(xié)調,掄起來又絆住,小文替她著急,青青說,“沒關系,只要每天都能練一會兒就好,慢慢就找到感覺了。”

回到咨詢室,青青對咨詢師開玩笑說,看別人家孩子著急的那一刻,自己找到了答案,害怕的時候,我就希望有一個人在旁邊不那么著急,平靜地告訴我:對你來說這真的挺難的!害怕就先歇會吧。自己還希望那個人可以說,來,要不要一起看看是什么地方卡住了?喔,原來你是害怕這個呀,然后專門陪我練練這個卡住的地方。

之后,青青逐漸能體會到小文的“不自信”,看上去執(zhí)拗、不肯嘗試的小文,其實內心充滿了焦慮。除了對事情的害怕,還有很多自責,這些自責占據(jù)了太多的內在空間,讓小文難以使用自己的功能去解決問題。這個時候硬推,會讓小文更加恐懼,更想放棄。經(jīng)常需要等一等,松一松,心里舒服了再回來看,自然就想到了更多辦法。

“不是小文不愿意用自信的態(tài)度去克服困難,是他當時做不到。如果孩子腳受傷了,不能跳高,我們都能理解,需要先治好傷,再一點點地恢復力氣,不會怪他為什么不能堅強一點,不會怪他不能像沒有受傷的孩子一樣有力量。”青青體悟道。

“由此我想,孩子心里害怕,缺乏自信,其實也是一樣的,需要承認他現(xiàn)在就是怕,就是覺得困難。再三催他,或者建議他應該做到什么……對他來說,會讓他更加不自信,更加害怕。”青青說,“之前我一直希望小文直接自信起來,其實是我不想面對他的不自信,因為那是我自己也處理不了的。”

自信何來?也許就來自能夠處理不自信。家長都希望孩子不要重新陷入自己成長中的遺憾,很可能是家長自己也不愿意再經(jīng)歷一遍熟悉的痛苦。有時我們幫孩子直接躲開風險,有時希望孩子天生免疫,輕松地跨過障礙,殊不知解決之道首先在于,愿意和孩子一起再走一遍成長的歷程。

當青青重新體驗到自己內心埋藏的“不自信”,她才可以明白小文的恐懼和需要。這樣的“看見”,叫做鏡映。鏡映意味著放下評判放下要求,肯定對方的情感體驗,尊重他獨有的內心世界。

母親能夠“看見”孩子的焦慮,幫他容納焦慮,并用成熟的功能把這焦慮加工成孩子可以承受、理解、處理的內容,再還給孩子,是心理意義上的養(yǎng)育。孩子難以容納從未被鏡映過的情感體驗,當他們不能理解自己內心的焦慮時,會用比較原始的方式來行動。比如小文遇到難題時就變得退縮,很可能是他內心的恐懼和羞恥沒有得到足夠的鏡映,他不知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情緒。

對青青來說,她也害怕自己的“不自信”,于是難以看見小文的恐懼,這時常見的應對方式就是講道理——“你不應該這樣”。“不應該”意味著錯誤,而小文并不是故意犯錯,所以“不應該”很難讓他直接自信起來。唯有當青青重新體驗到自己的恐懼,并用當下成熟的功能重新應對小時候的創(chuàng)傷之后,她才可以不怕“不自信”,從而感受到小文的焦慮,幫他找到自己的應對方式。

青青說,她還是不明白為什么小文就是比其他孩子更容易不自信,但是她可以接受小文就是這樣一個孩子,那就陪他一起,看看怎么樣一邊不自信,一邊成長吧!

王敏

關鍵詞: 自信
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立刻刪除。
新化月報網(wǎng)報料熱線:886 2395@qq.com

相關文章

你可能會喜歡

最近更新

推薦閱讀